一段时间以来,雇主责任险领域频繁发生保险欺诈案件,已然成为行业的“重灾区”。不法分子与用工企业、鉴定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内部人员相互勾结,利用保险公司存在的漏洞,通过各种手段实施骗保行为,导致该险种沦为非法牟利的“摇钱树”。
成立空壳公司或虚挂劳务关系,伪造劳动合同、劳务派遣协议,为不存在实际雇佣关系的人员投保。出险后利用虚假用工关系骗取理赔金。
江苏常州某犯罪团伙控制空壳公司,形成跨10省市诈骗网,通过伪造劳动关系为高危行业员工集中投保,2年涉案超4800万元。(2025年公安部通报)
真实工伤事故中,通过伪造或篡改医疗文书、伤残鉴定报告等手段夸大伤情等级;或直接伪造工伤事故现场,骗取高额伤残赔偿金。
河南洛阳某商贸公司在员工非工作期间病亡后,伪造110万元《死亡赔偿协议》及银行转账凭证,实际仅支付家属20万元,但虚构工作途中猝死”情节骗取雇主责任险赔款100万元。[(2024)豫03刑终47号]
同一员工在不同省份多家保险公司重复投保雇主责任险,利用跨区域信息壁垒,对单次工伤事故向多家公司重复索赔,骗取超额理赔款。
江苏南通一劳务派遣公司通过重复投保、伪造索赔资料,通过伪造住院记录、司法鉴定报告等方式向多家保险公司重复索赔,骗取理赔款超7600余万元。(2025年公安部通报)
工伤事故后与员工签订两份赔偿协议:
对保险公司:提交载明高额赔偿金额的协议;
对员工:实际支付远低于协议金额的赔款,截留保险理赔金差价。
江苏某公司某员工工伤死亡案中,保险公司赔付130万元,员工家属仅获91万元,截留差价达39万元,系列案件涉案总额超1200万元。(2025年公安部通报)
企业主与医疗机构串通:医疗机构出具虚假伤情证明或住院记录,形成完整骗保链条。
2025年南通案中,某医院因配合企业虚增30例伤残等级,院长被判12年并处罚金500万元,涉案医院医保定点资格被永久撤销。
●●●
雇主责任险骗保,使得该险种的赔付率居高不下,为了平衡风险,不少保险公司只能采取提高保费、严格审核投保资质、加强理赔调查等措施,这无疑增加了投保企业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,导致雇主责任险投保难上加难。
此外,骗保行为还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,破坏了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,长此以往,将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
对企业主而言,最直观的感受是今年很难买到雇主责任险或者需要投入更高成本。那么,要如何做才能破局呢?
首先,应选择正规的渠道,以确保投保过程的透明性与合法性。在投保之前,需详细阅读并深入理解保险合同条款,尤其是关于理赔流程、所需材料以及免责条款等方面的内容,避免因对规定不了解而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。
其次,要提高警惕。对于那些声称能够“快速理赔”“高额赔付”的不法中介或机构,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切勿轻信其承诺,以免陷入骗保圈套。一旦发现自己被骗,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第三,鉴于雇主责任险难以购买已成既定事实,建议企业主配置一份团体意外险,以覆盖员工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意外风险,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保障。
选择梧桐树投保,企业主可享受梧优服务提供的一站式企业服务,涵盖产品筛选、方案定制、条款解释、投保协助、理赔协助及保全服务,全面覆盖售前、售中、售后服务,既省心又放心!